佛家飲食思想:茹素修行

來源: 菜瓢谷 發(fā)布時間: 2014-05-12 22:00:46 瀏覽: 7000


    中國佛教并非土生土長,它是從二千年前由印度傳入本土,與中原傳統(tǒng)文化相結(jié)合而形成的中國教派,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不同的一大特點是,在飲食上以茹素作為齋戒,形成禁欲修行和素食的制度,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影響。

    在印度佛教中的小乘教派并不籠統(tǒng)地反對吃肉,《十誦律》說,僧人可以吃三種凈肉,即不是自己殺的,不是親眼所見和親耳聽說別人殺的就不在禁忌之列。中國佛教的禁止肉食,是從南朝的梁武帝蕭衍舍身獻佛而首倡的飲食制度。禁止肉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引伸的戒律。佛教講究三界輪回,因果報應,今世通過齋戒修煉,來世才能往生極樂世界。吃什么不吃什么有所禁忌,才能做到“法食”。法食就是遵循法制之食,依法之食必然是正食。適合僧侶的有五種凈食,食物用火燒熟的謂之火凈;用刀去其皮核的謂之刀凈;以爪去殼的謂之爪凈;將果物蔫干,失去生機才取食的謂之蔫凈;取食被鳥啄殘的食物謂之鳥啄凈。不能做到火凈、刀凈、爪凈、蔫凈、鳥啄凈的就是“邪命食”,這是佛家的禁忌。

    僧侶的進食稱為吃齋,按照規(guī)定的時間進食就稱為“齋”,所以這“齋”字有節(jié)制飲食的意義。中國佛教中的“齋”從遵時進食,發(fā)展成不食葷腥的素食主義,成為漢族佛教的傳統(tǒng)。所以在佛教的發(fā)源地印度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,包括我國藏傳佛教和蒙、傣等少數(shù)民族中的信徒都可以葷食,唯有中國的漢族佛教徒堅持素食,這在世界佛教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制度。

    佛家所謂的素食,“素”是潔白的意思,也就是除魚肉和動物類的食物,不言而喻,素食是指植物性原料的制成品。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,中國也有素食的說法,它原本有三種意思,一種素食是指吃白食;另一種素食是指生食;還有一種素食就是指平常飯食。種種說法與佛教的素食專指蔬菜并不相同。佛家所謂的葷食,并不僅僅指魚肉等可食的生靈,凡是氣味濃烈嗆人的蔬菜也在禁忌之列。

    佛教的素食和齋戒對中國人飲食習慣最大的影響,是在社會上大開吃素的風氣,促進了對素食的精益求精,并創(chuàng)造出素菜葷做的烹飪技術(shù)。京城的法源寺、常州的天寧寺、鎮(zhèn)江的定慧寺、杭州的煙霞洞等一些著名的寺院,都以制作精良的素菜揚名于世。有些齋食廣為傳布,臘月八日吃臘八粥的傳統(tǒng),就來源于臘月八日這一天,釋迦牟尼在進食用野果熬成的粥后,坐在菩提樹下冥想成佛的故事。羅漢齋等素齋已融人漢族菜系成為全民族喜好的名菜。